全球财经连线|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,五年来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
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依农 周慧 上海、北京报道
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
12月26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关情况。我们来听听现场记者周慧发回的报道。
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
周慧:我是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,我现在在国新办发布会现场。经济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,是全面了解掌握经济家底的重要手段。根据《全国经济普查条例》,经济普查每五年开展一次,分别在逢3、逢8的年份实施。我们国家已经先后开展了五次全国经济普查,2023年开展的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,全面摸清了2023年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家底。
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现场介绍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本情况。
另外,康义还在发布会上回答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的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。康义表示,五年来,全国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动摇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不仅成功抵御了各种内外部风险挑战,经济保持持续增长,还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五年来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
普查结果显示,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大幅增加,吸纳更多从业人员;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,营业收入较快增长,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,劳动生产效率有所提高;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数字经济发展壮大,区域发展协调性、平衡性不断增强,五年来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。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动力几何?如何看待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?我们来连线法国里昂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李徽徽。
效率提升和韧性增强是核心成效
李徽徽: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成效体现在“效率提升”和“韧性增强”两个方面,其中包括以下三点。
第一,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。过去五年,我国通过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,突破了传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。制造业高端化与智能化显著增强,如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芯片出口快速增长,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。
第二,区域协调与产业分工优化。我国从传统的“东部强、内陆弱”发展格局向“多点开花”转变。例如,成渝经济圈凭借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崛起,而内蒙古、贵州在新能源和数据中心领域逐渐成为新增长极。
第三,资本效率的提升。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增长表明企业效益改善,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,特别是在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领域。
其动力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政策、创新和内需。
首先是政策指引。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中已经有很多的政策指引,包括“双碳”目标、产业政策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等,明确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。
二是创新驱动。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已占GDP比重的2.6%,高于欧盟2.2%的平均水平。中国从“追随者”转向“引领者”的态势明显,在芯片设计、生物医药、绿色能源等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。
三是内需升级。我们看到,消费结构升级,其实已经使我国形成强大的内循环体系,拉动高附加值产业增长。
三条路径助推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
李徽徽: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,我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于以下三点。
第一,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。数字技术正在全面赋能传统行业,例如工业互联网、智慧交通和智慧农业的崛起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。
第二,区域分工进一步优化。东部地区持续强化高端科技与数字创新能力,而中西部地区通过数据中心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突破,这种梯度分布构建了全国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。
第三,绿色经济引领。数字技术与绿色经济已经出现深度结合,推动储能、光伏和绿色氢能等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,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展望未来,中国还需通过以下三条路径推动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一是技术自主与创新突破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集中攻克芯片设计、AI算法等关键技术,摆脱外部技术依赖。
二是区域协同与产业优化。我们应强化东部地区的高端产业带动作用,同时加速中西部产业链配套能力建设,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。
三是全球化布局与合作,积极融入全球市场,通过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区域贸易合作协议,扩大我们的技术输出和市场影响力。
世行上调今年中国GDP增长预期
同日,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一期的《中国经济简报》。报告显示,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为4.9%,较6月的预测上调了0.1个百分点。
世界银行中国、蒙古和韩国局局长华玛雅表示:“重要的是要在短期增长支持与长期结构性改革之间保持平衡。应对房地产业的挑战,加强社会安全网,改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,是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。明确传递具体的政策措施信息,对提振市场和居民信心至关重要。”
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影响消费者信心?哪些潜在的有利因素能够进一步提振我国经济表现?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为我们带来她的解读。
中国经济企稳动力持续增强
范若滢:前三季度,中国经济压力确实不小,但9月份以来,随着一揽子稳经济增量政策加力推出,诸多领域出现积极变化,一些主要的宏观指标呈现筑底回升向好的迹象。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有所回暖。尤其是10月、11月,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回升到荣枯线以上,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动力在持续增强。这些现象也增强了国际机构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。
政策要提振消费者信心,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渠道着手。一是稳住楼市股市。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地提出了要稳住楼市股市,这将有利于改善居民资产负债以及现金流情况,进而通过财富效应来拉动消费。
二是稳定就业,提高居民收入水平,加大对于特定群体的支持力度,进一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。
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有三大支撑
范若滢:事实上,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依然较大,主要在于三大方面。
一是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培育与壮大,为推动我国经济贡献了越来越大的力量。今年以来,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,前三季度,高技术产业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.1%。
二是在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背景下,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加快,随着新一轮化债组合拳的实施与推进,地方政府压力减轻,将有更多精力去支持投资、民生等领域,从而促进经济增长。同时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,预计明年专项债、特别国债规模有望扩大、赤字率也可能提高,均有助于支撑基建投资增长。
三是两新政策的持续加码显效。今年以来,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取得积极的政策效果。制造业投资、家电汽车消费均呈现较好增长,预计明年两新政策将进一步扩容、加码,推动内需回暖。
策划:于晓娜
监制:施诗
编辑:和佳
制作:蔡于恬
摄影:李群
新媒体统筹: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
海外运营监制: 黄燕淑
海外运营内容统筹: 黄子豪
海外运营编辑: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
出品: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我来说两句
推荐阅读
-
中国银行:下半年我国经济或快速复苏,全年增长4%左右图片来源:人民视觉中国银行研究院周二发布《2022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》称,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或将进入快速复苏通道,...
-
上财:今年中国经济或增长4.3%,需高度关注青年就业2017年10月25日,西安,长安大学校园内,学生们在秋雨中现场求职。图片来源:人民视觉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本周发布报...
-
央行报告:2021年企业贷款利率创新低,东北降幅最大2022年6月13日,辽宁沈阳,工人在水发航宇星物联科技(辽宁)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制造安全控制型膜式燃气表。图片来源:人民...
-
一个月股价大涨近50%,东瑞股份加大押注“猪周期”,定增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7月8日(周五),东瑞股份(001201.SZ)股价收于44.90元,涨7.78%,自5月30日以来其...
-
太阳能行业周报:产业链价格齐涨硅料涨势将延续多晶硅价格硅业分会和PV-InfoLink数据显示,本周全国单晶致密材料成交均价为28.96万元/吨,较前一周上涨1.9...
-
种业专家创新大讲堂在京成功举办7月9-10日,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农业农村部联合主办的专家创新大讲堂在北京举行。本次大讲堂以“...
-
“20恒大01”本息兑付再展期议案未获债券持有人投票通过7月11日上午,恒大地产发布公告称,《关于调整“20恒大01”债券本息兑付安排的议案》未获债券持有人大会通过。恒大地产表...
-
城市圈乘车码互通刷码乘地铁哪家强?2017年起,公交码成为公交、地铁的标配。深圳地铁依然“孤傲”地实现北上广深的互通。三年前,上海地铁MetroMetro...
-
乘联会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榜:比亚迪、特斯拉、五菱前三,问2022年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,2022年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7.1万辆,同比增长141.4%,环比...
-
Minisforum介绍新款UM560迷你主机,支持US今年6月,Minisforum发布了新款UM560miniPC,搭载AMD6核R55625U处理器,支持USB-C一线连...
作者信息